
《詩經·國風》中邶、鄘、衛這三部分,都是衛地(今天河南、河北交界地區)的詩歌。衛國是春秋時期政局最亂、貴族最腐敗的國家之一,傷風敗俗的丑聞不絕于書。所以后世解讀詩經的人動不動就認為,這三篇里面的文章是諷刺衛國淫亂腐敗的貴族生活的。這種解讀,無疑多數是牽強附會。不過這一篇《新臺》,普遍認為確實是一首諷刺政局的詩。
在《春秋史》里我們提到過衛國的“州吁之亂”,這場不光彩的政變之后被扶植上衛國國君寶座的,叫衛宣公。這個人是很荒唐好色的,先是跟自己的小媽私通,生下個兒子叫公子伋。等到公子伋長大成了太子,將要成婚的時候,衛宣公就從齊國求娶了一個宗室公主作為兒媳。但把這個女孩宣姜接到衛國之后,衛宣公一看是個大美女,竟然恬不知恥地送進了自己的后宮。媳婦變小媽,這個公子伋也是無奈的很。這首《新臺》,實際就是諷刺這一段歷史故事的。
“臺”是建筑在水上的房子,新臺就是為了迎娶來自齊國的宗室女而剛剛建造的用以舉行一些結婚儀式的建筑。新臺建的很華麗,風景很秀美。宣姜初來衛國,本來是懷著尋求一位美好的眷侶,成就一段完美的婚姻的愿景,但是卻發生了這樣丑惡的事情!所以詩的作者很不客氣,用“蘧篨”、“戚施”,也就是癩蛤蟆來形容衛宣公淫邪而丑惡到極致的嘴臉。
今天我們也可以用這首詩,來文藝又委婉地表達“鮮花插在了牛糞上”的意思。
未經允許不得轉載:讀書筆記 » 《詩經·新臺》讀后感5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