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司法觀》的封面上有一些暗隱的詞語:“司法平庸主義”、“殼成本”、“親歷”、“承受力”、“有序”等等,從這些詞語中便大約能夠看出本書所要闡述的內容。
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教授李奮飛在序言中稱:“劉哲將這本書命名為《司法觀》,看起來簡單,其實頗有深意,這是一個與人生觀、價值觀等量其觀的概念,或者就說是司法官的價值觀也不為過,也可以說它就是司法官的靈魂?!?/p>
所以,說起司法者的觀念,你可能會想到他說的“你辦的不是案子,而是別人的人生”。但通讀完全書后,我看到了更深層次的內容,特別是在第三章“境界”里,他的視角已經跳出了司法層面,而是以一種哲學意義上的思考,上升到了人如何進步、如何發展這樣永恒的主題。
因此,北京大學法學院教授陳瑞華會說“劉哲的文字滲透著濃厚的法治意識。這些意識超越了他的本職工作,超越了他所在的部門,超越了個人的利害得失。他的很多文字能夠超越時空,具有持久的生命力?!?/p>
全書分為“觀念”、“思維”、“境界”三個部分,層層遞進。從需要深入司法者骨髓的基礎性觀念出發,探究司法者應該秉持何種思維方式,分析如何將植根于司法者內心的司法觀念貫徹執行到具體的司法行為當中,最終再次回到司法者本身,鼓勵司法者拒絕平庸,從而尋求司法的終極價值,其實也是司法者個人的自身價值。
在“觀念”一章中,劉哲檢察官闡述了司法者在司法實踐中應不斷回歸法的本質、追根溯源,努力尋找法的精神。他用生動的實例說明機械執法、累積效應對司法公信力的破壞,他證明程序原則、控審分離、審監抗的標準等以表明程序正義的獨立性價值。在法的走向中,他格外強調司法者的格局、視野和制度定力。
宏大的概念與觀點之下,他必定會落腳到具體的司法行為,從檢察實踐中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并提出具體的解決辦法?!熬碜诶锏恼掌瑸槭裁床荒芊糯笠稽c”、“自行補查的度”、 “捕訴報告一體化與思維一體化”、“審查報告的事實之網”等就是他在“思維”一章中的著述。
以“拒絕司法平庸主義”開篇的“境界”一章,他對滑鐵盧、中途島、古騰堡、文藝復興等重要歷史場景和歷史人物進行了深入地思考和分析,繼而提出獨立判斷的意義、榮譽感在社會運行中的作用等。此外,他還結合自身的工作經歷和寫作經歷,探討我們要如何面對危機。
就像劉哲檢察官說的“司法觀不是空中樓閣,是與司法制度相互塑造的關系。它雖然沒有制度規范的強制力但卻可以直接訴諸內心,是司法者心中的道德律令?!贝_實,從小處而言,司法者根植于內心的司法觀決定著一件件案件的處理,而從大處說,這些司法觀,無不影響著社會公眾對司法公信力的判斷,繼而影響著法治的走向。
個人覺得讀書的意義在于可以汲取書中的營養與精華,繼而反思自身的行為,努力拓展可提升的空間,并付諸于實踐。所以書讀完了,反思和感悟就要開始了。
?“不能隨時調用的知識,就不是自己的知識?!?/p>
對劉哲檢察官的脫稿出庭、脫稿演講很是欽佩。其實脫稿、即興的前提是爛熟于心。就像我們在匯報案件時,如果你把案件的事實和證據都掌握的很清楚了,哪些證據證實了哪些事實,哪些事實還有哪些疑點,在匯報時就不會依賴審查報告,而是信手拈來,脫稿匯報完全沒有問題。而庭審也是如此。只有當我們將這些東西都內化到自己的頭腦和內心時,才可以隨時調用,自如發揮。
?“沒有什么工作是白干的?!?/p>
這本書里,劉哲檢察官回顧了自己入檢之初從書記員到公訴人、檢察員的工作歷程,可以看得出他的勤勉、奮進和不抱怨。就像他說的,沒有什么工作是白干的。
雖然我們在繁重的辦案之外,可能還做著一些看似與辦案無關的數據統計、調研分析等工作,可能我們會忙的焦頭爛額,分外焦慮,但只要我們踏下心來,認真的去完成,而不是敷衍,那一定會有收獲。即使拋開司法辦案,對于我們的人生,我們走的每一步路都算數。
?“向書籍致敬,它是克服危機的力量?!?/p>
劉哲檢察官說,讀書改變了他的命運,決定了他的命運。我們確實不應該忽視書籍的力量。在競爭激烈和知識焦慮的現在,可以說讀書是提升我們綜合能力的捷徑。
特別是作為司法者,我們需要不斷地涉獵新的知識領域,不斷地用知識武裝自己,才能穩穩地扎住根,拓展自己的視野,拓寬自己的思路。知易行難,或許道理我們都懂,但關鍵在于行動。
書里類似榮譽感的三大定律、“當別出頭成為了人們的默契,正義之光會暗淡下去,取而代之的是人性的無盡黑夜?!边@樣的論斷和金句還有很多,我覺得這就是讀書帶來的思考和積淀。
宏大的司法目標在前,它要的不是空談,而是司法者堅實的每一步,我們需要踏踏實實地走好這每一步。